|
王思斌主讲才斋讲堂 畅谈“中国的社会建设”
|
日期:2011年4月1日 访问:3747 |
|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才斋讲堂”近日在二教107开讲,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开讲“中国的社会建设:挑战与回应”,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出席并主持讲座。
“王思斌教授将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中国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王恩哥院士详细介绍了王思斌教授,“王思斌教授是著名的社会工作学家与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学科规划组副组长,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发表了多篇非常有影响的著作,例如《社会学教程》、《社会工作概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等等,同时发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多篇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并多次荣获教育部、北京市及北京大学科研成果奖励,今天,王思斌教授将带领我们探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全面解析中国社会建设中的挑战与回应。”
“其实我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是七七级的学生,后来转行转到社会学,叶朗教授是我的老师,楼宇烈教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给大家讲美学,讲中国哲学史,讲人生哲理与世界之美,后来王恩哥院士又给大家讲述物理学,并且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最新的启发,在得知我被邀请到‘才斋讲堂’,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后来我意识到之前我的老师给大家讲过,还有院士给大家讲课,我突然感到了一些压力”,王教授的诙谐和幽默引得台下笑声阵阵,大家也为王教授的直爽所深深折服,“楼老师和叶老师给大家讲人生,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最高精髓,那么我就跟随老先生们的主讲命题,和大家谈谈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在我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期冀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社会建设,这个议题现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视,在不久前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社会建设就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社会建设这一议题的重要性,王教授娓娓道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结构都出现了巨大的转换,这个转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当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转型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转型,还代表着我国从一个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在社会学领域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异同点”,面对改革方面的中西异同点,王教授提出了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温总理今年在深圳讲话时提到,‘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路,但是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就说明,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改革过程中都会遇到相似乃至相同的情况”。
经济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没有伴随一些负面的影响?对此,王教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们逐步走进现代化,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本身就伴随着成就与问题”,面对着我们的疑惑,王教授举例道,“比如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引起了农民生计问题”。
在向我们解释这些负面作用的同时,王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在长远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我们的政策、我们的优势来淡化削减这些问题,绝对不可以去回避它”。
王教授的精彩讲述赢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在提问环节,一名同学问道,“我曾经看到一个统计,每年考取北京大学的新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请问王老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阶层的一种固化?”对此,王教授向大家解释道,“我想起了当年我上北大时的情景,我们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学都是从农村家庭来的,然而今年最新来的本科生中农村来的同学不到百分之十,我觉得形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以及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的不甚完善,当然,这也是我们社会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有些个别慈善机构不作为,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服务社会、服务贫困地区的灾民,而是为了一些企业做形象,不知你对此有何看法?”对此,王教授简练地答道,“我认为这主要涉及到政府的监督管理问题,譬如希望工程的建立者曾经提出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由于资金的短缺而造成很多慈善机构必须依赖一些企业的支持,从而导致受到企业方面影响的个别慈善机构有时并不能最大程度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