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尔强作客“才斋讲堂” 浅析科学研究与科学写作
|
日期:2011年4月1日 访问:4361 |
|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才斋讲堂”开讲,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尔强教授为到场研究生解析“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写作”,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教授出席并主持讲座。
“陈尔强教授是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现任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结晶、液晶自组装行为以及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担任国际著名高分子学术期刊《Polymer》中国区的副主编”,王恩哥院士介绍说,“除学术研究外,陈老师在化学学院主讲一门课程——《学术道德规范与科学论文写作》,系统阐述‘科学研究的成果集中表现在科学论文上,论文的写作又能体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这个基本观点。今天,他将以化学家的视角引领我们探讨什么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学术研究与科学写作”。
“学术界道德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美国科学院就已经通过向国内各研究机构发放学术道德规范手册来加强广大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对于今天的主题,陈尔强表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很多权威学术机构就已经意识到要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北大的一名教授在1995年就将美国科学院道德规范手册第二版翻译成为中文,供学生使用, 2002年,北大正式出版了《教师道德规范》,并在最近几年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坦白讲,我们国内目前的学术道德规范问题确实比较大”,谈到此,陈老师显得忧心忡忡,“虽然随着中国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好转,但情况仍然很让人担心”,陈老师介绍说,“就在上星期,我收到了一篇投递给《Polymer》的稿件,在其中作者提到自己的这篇文章是revised paper,也就是修正文章,但通篇文章都没有关于原稿的相关信息,在进行相关查询后才发现这是一篇曾经被退稿的文章,但是该作者并没有对这一情况做任何说明”,“如果类似问题稿件投递给国外的期刊杂志,势必会给国外学术机构留下不好的印象,势必会对中国学术界造成恶劣影响”,陈老师补充道。
“当然,学术道德规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Nature》在2005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卫生署所资助的研究机构中科学家的不良行为,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在科学界不仅存在为大家所熟知的‘伪造’、‘剽窃’等相关问题,还有诸如在科学论文中‘隐藏实验细节’、‘忽略他人工作’、‘有意回避错误数据’等等无法明确界定的不当行为”,陈老师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国外最新的调查结果,“所以,要杜绝这一不良现象,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研究生在努力钻研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培养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与个人素质”,陈老师对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期冀。
关于国内的学风问题,陈老师表示,“学风问题事关社会风气,当今时代宗教约束已经不十分明显,但是‘科学’已经作为‘宗教’的替代物来衡量大家的行为规范”,听完这一席话,有的同学露出了不解的神情,陈老师接着解释道,“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老先生曾经提到,‘科学,在外在的方面要履行科学对于社会的责任;在内在方面,也必须要提倡实现良好的科学实践准则,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工作,负责任的科学会在精神层面为这个社会提供力量的源泉,同时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研究的精神支柱’,这也就是说,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探究、描述、预言、说明、约束一些事情。”
在提问环节,一名同学问道,“据了解在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在企业里工作,在企业里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是在中国,这种现象好像并不常见,不知陈老师认为将来在中国这种情况会不会有所突破?”陈老师答道,“其实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进步很大,据我了解的情况,有的大型企业研究每年都要招收几十名博士,非常迅速地累积自己的科研力量,当然,以整个中国的水平来看,企业自己的科研力量还是薄弱的,就我个人观点,这是目前中国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也就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转变为生产力时,在企业这最后一关,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现在需要解决和完善的一个方面”。
“有一本叫做《水知道答案》的书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水晶体会随着你对它言语的褒贬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是一个科学的观点吗?”对于这位同学对科学的严谨态度,陈老师笑答道,“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想如果仅从科学角度考虑,这应该是一本偏向科普的著作。关于你提到的这个观点和现象,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只是重复一次或是看到几次现象,是无法得出最为根本的规律的,科学的复杂性就在于他的随机性,在实验进行到什么阶段,进行到什么时候把这个现象的规律提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