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
|
日期:2011年4月1日 访问:4167 |
|
2011年3月7日上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一行访问北京大学,并在办公楼礼堂发表演讲。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谭志源、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主任曹万泰、国务院港澳办联络司钱益兵司长、政研司王海波副司长、交流司黄光巡视员,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和在京高校香港学生代表共六百余人出席了演讲会。演讲会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
演讲会开始前,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回顾了北大与香港社会各界密切交流的历史,介绍了北大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共同开展的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他指出,近年来,北大在培养爱国爱港的香港优秀人才方面成绩斐然。目前,共有224名香港学生在北大学习。此外,北大还为香港培训了1000多名香港特区政府各级各类公务员。而北大自身的发展,也得到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曾荫权先生此次来访,将成为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北大师生用热烈的掌声迎来曾荫权先生发表讲演。一身笔挺的西装配上经典的淡蓝色蝴蝶结,曾荫权用他那略带港腔的普通话开始了他的演讲——《香港在国家未来现代化发展的角色》。“我们经历过屈辱和挫败,但意志弥坚。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特别是最近三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荫权认为,国家当今、以至未来十年、三十年,最需要的仍然是现代化发展,仍然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北大学子作为知识精英,香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都将继续为国家发展肩负重任。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曾荫权认为,香港应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内地协调配合,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城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指出,在国际金融市场缓步复苏的情况下,国家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作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合作,同时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香港作为背靠内地、面向境外的金融中心,拥有制度环境优越、资本自由流动、市场运作透明高效、人才与机构高度国际化等一系列优势,正好能化解国家在“走出去”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发挥“试验场”的角色,为国家金融战略部署提供重要支持,实现国内国际贸易的“无缝接轨”。
曾荫权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内地的城市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家将加快城市化进程列入提升内部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发展蓝图。但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当的城市化所带来的侵占乡村用地、影响粮食安全等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曾荫权强调,香港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谨慎的部署、周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处理以上问题,实现城市与乡村、建筑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而香港令世界赞誉的公共交通与城市绿化等城市建设经验,可以参与到内地的城市建设中,例如“北大东门的北京4号线,由港铁公司与北京合作,是按照港铁的经验和管理营运的范例。”另外他表示,通过投资以及竞争方式,香港都可以带动内地相关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演讲最后,曾荫权表示,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也是连接东亚和东南亚的枢纽,香港将致力于在“十二五”期间为国家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他也欢迎北大的同学毕业后到香港一展才华,为国家现代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北大师生就关心的香港普通话教育、香港城市化发展经验以及联系汇率制度等议题向曾荫权提问,并获得了曾荫权先生细致全面的解答。闵维方主任代表北大向曾荫权先生赠送了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校匾复制品。
演讲会结束后,曾荫权先生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北大港澳研究中心。于1994年成立的北大港澳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对港澳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科技和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十五年来,中心与港澳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