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闻:零售开放,狼来了?
|
日期:2004年12月15日 访问:3943 |
|
海闻:零售开放,狼来了?
12月11日按照入世相关条款的规定,我国零售业将全面开放,您认为现在我们的本土企业做好准备了吗?
目前我们的本土企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和国外的零售业相比我们现在的零售企业规模偏小,服务的质量不到位,配送系统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差距。现代零售业早已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邻家小店,大的零售企业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很大型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一个商场,很多店家。另一类是综合型的大超市、大集团,一个店家,许多商品,比如沃尔玛。它们的成本很低并且运营规范,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本土零售企业是没有准备好的。但是也不可能一定要等我们准备好了再开放,我们入世谈判了十三年,入世后又有几年过去了,这本身即是准备的过程,开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真正准备的过程。虽然规定上说允许外方没有时间、地域、股权限制的进入,但他们进入的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准备。
从目前的情况看,您认为我们开放零售业市场的条件成熟了吗?
我们经过了二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我想应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已经到了必须要开放的地步了,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就一拖再拖,开放的过程也是学习准备的过程。有些事情就是要靠外界因素促使我们前进,很多问题就需要开放市场来解决。
我们的本土零售企业自身的优势有哪些?
有人研究过欧洲的情况,发现在同等的服务质量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本国的服务业。这一点在金融保险行业中比较明显。零售业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本土企业有自己的人脉和关系,还有一些外企无法掌握的因素。本土零售业可以利用外商暂时无法完全把握这些资源时,抓住时机迅速弥补自身的不足。
面对跨国零售巨头我们的本土企业会不会出现全面溃败的局面,本土企业应当做哪些应对?
从理论上说这是可能的。如果我们本土企业和政府不做相应的调整,无论是政策、意识,还是管理方面的,本土企业当然可能会垮掉。从实际情况上看,国外那些零售巨头的进入一定会对我国的本土企业造成威胁,但我们绝不可能全面崩溃。毕竟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有一个外国企业或集团可以完全占领这个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也绝不可能面对竞争无动于衷,他们会学习外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他们也会形成新的共识。
以前我们的企业不懂得联合,大多是各自守着自己的小摊子。随着全球化的竞争,我们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规模太小,这就使他们难以和别人竞争。从政府方面来说,我们还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其实许多资源是可以跨地区整合的,提高集中度和扩大规模是目前的重要的课题。
我们那些产权很明晰的民营企业,合不合并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就像美国的很多企业一样,如康柏和惠普,波音和麦道,这么大的集团也想到了联合。合并不是谁吃掉谁,应该有平和的心态,表面上看有的领导者的头衔可能是低了一级,但实际收益是大大增长了。现在我国一些企业的问题就是合并的意识不够,同行业的两家企业都在为自己的成绩沾沾自喜。他们从未想过兼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在现有的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都还能活得不错,但是潜在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也许只有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才会想到:与其两家都垮掉,不如联合在一起。
我们国家最近整合了一大批零售集团,可是有学者认为:如果是简单地拼规模,中国任何一个零售企业50年也赶不上沃尔玛,30年也赶不上家乐福。您怎么看?
这种观点太悲观了。中国的企业不会那么不行。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的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规模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赶上,规模是赶上零售业巨头的前提条件。一旦有了规模,其他方面比如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是不难学的,我们便有机会和他们抗衡。当然这确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规模经济当然不能是简单的拼凑,仅仅是靠拼凑而没有真正的整合是没用的。
除了扩大规模,本土企业还应该做哪些准备?
专业化分工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好。我们的零售业现在很多都涉及了其他行业,而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从没有见他们去做汽车或参与其他行业。因为只是在零售业领域内,它的资金和经验还都不够。连最强的零售巨头都坚守自己的阵地,目前还远不如他们的国内零售商却在实行多元化经营。
在外国大企业没进来的时候,很多国内企业都沾沾自喜地满足于自己是全国的前几名地位,这是很短视的。其实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远比名次重要。当国外零售巨头进来之后,他们才发现即使是排在最前面的几家零售商也都没有一个是重量级的。国内的零售企业要集中精力做好本行业的工作,也只有专业化了,才能更快地达到规模经济。
零售业的开放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任何行业的开放和竞争对老百姓都是有好处的。服务质量提高,价格降低,老百姓得到实惠。当零售业没有竞争时,利润空间很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信誉都不是特别重要,服务质量差消费者也不得不忍受,我想这也是商店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原因之一。一旦外国优秀企业进入,就会加剧行业内的竞争,各个零售商就会更加看重自己的声誉,一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他们就有可能失去市场,所以就会格外小心。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替消费者把了一关。另外,由于大部分产品都要通过零售市场销售给老百姓,零售业的竞争也是对各行各业产品的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老百姓也是很有利的。
单纯的物价降低对我国经济发展一定是一件好事吗?咱们的钱会不会全部被外商赚走?
中国人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和作为生产者的身份一定要分开,作为消费者来说,物价下降和保持低物价水平当然是好事。作为生产者来说,中国的开放也不是一件坏事。外商在中国的绝大部分职员是中国人,薪水是给中国人的;外商纳的税是给中国政府的;作为零售业他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也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就连他们得到的利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会运用到再投资方面。
虽然外商的进入会对现有的国内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对于服务产业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外商可能获得了很多利润,但同时他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就业和税收,如果外商不投资他们没的赚,我们也没的赚。
麦肯锡分析预期:五年后中国零售市场销售的60%,将为世界零售业的领袖企业所占领。您认为会出现这种状况吗?
也许五年后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十年后呢?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在经历过竞争之后,一定会很快站起来,外国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对我们来说是不难学的,而且我们有地域优势,我相信中国企业能够很快争回市场份额。
另外,市场份额的缩小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国内企业的衰败。我们可以举个保险业的例子,以前国内的公司占百分之百份额,假定有100份保单。现在外国公司进来了,他们的服务比我们好很多,国内公司的份额迅速下降,这时这些公司面临的状况是要么破产要么改革。痛定思痛后,大部分本土企业的服务质量会提高,结果是整个中国的保险市场服务质量提高,市场总量会扩大,假定为300份保单。这时,就算本土的保险公司只有50%的市场份额,也会拿到150份保单,比起开放市场以前还增加了50份。
零售市场的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零售市场的开放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提供的主要是物质产品,物质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感到满足,就会有其他方面的需求,要求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我国的服务业是很不发达的。国外优秀企业的进入不但可以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而且在提供就业方面也会起相当大的作用。
现在我国已步入入世后的最后过渡期,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将会是怎样的?
长期来讲会是一种较平稳的状态。中国是个大国,宏观上不会受什么影响,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可能会有增减,但不会大起大落。微观上的调整也不会出现大的震动。外商办手续、批地、做调研需要时间和资金,客观上的各种因素会增加他们的投资成本,变相地延缓了他们进入的速度。我想从外商进来到我们有所感觉至少要三五年的时间,我相信中国的企业会在这段时间里很快成熟起来。
加入WTO后流通领域开放时间表
批发业务
两年内允许外资在合资批发公司内拥有多数所有权,届时地域或数量限制将不复存在。
分销
外国投资的企业可以分销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并针对其分销的产品,提供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配套服务。所有的省会以及重庆市、宁波市将在两年内向合资企业开放,三年之内将取消地域、数量限制和企业股权比例的限制。
其他
除了药品、杀虫剂、农用薄膜和成品油的零售将在三年内放开,化肥在五年后放开之外,所有产品的零售(除了图书、报纸和杂志)将在一年内放开。
|
|
|